歷史背景

香港的歷史發展與軍事息息相關。1841年1月26日,英國軍隊在水坑口登陸佔領香港,自此香港逐漸發展成為英國在遠東的重要軍事基地和海港設施。1845年前,英軍已在香港島的策略位置建立了多個軍營,包括赤柱古軍營、西灣古軍營和域多利駐地。這些軍事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均由英國軍需處負責。英國軍需處成立於15世紀,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機構,主要負責供應英國軍隊的武器和彈藥,在香港早期的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。根據歷史檔案CO129記載,1843年時,英國軍需處已在赤柱古軍營(現在的聖士提反書院)附近設立界石。這些界石上刻有「B.O.」和箭頭標誌,用以標示軍營的範圍。

香港軍事地段歷史簡圖

軍部界石的演變

  • 1843-1855年:B.O.(Board of Ordnance)軍需處地段界石
  • 1855-1964年:W.D.(War Department)戰爭部地段界石
  • 1841-1964年: A.L. (Admiralty Lot ) 海軍地段界石
  • 1964-1997年:M.O.D.L.(Ministry of Defence Lot)國防部地段界石
  • 1997年至今:D.L.(Defence Lot)國防地段界石

軍部界石特徵

軍部界石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徵:

  • 材料:主要使用花崗岩製成,二戰後才出現混凝土製界石
  • 早期界石:早期的軍需處界石為一板塊形態界石,比較後期的馬己仙峽前陸軍療養院呈方尖碑錐形
  • 1860年代:戰爭部界石大多呈方尖碑錐形,高約2至2.5英尺
  • 1900年代:簡化為1英尺立方的花崗岩界石,多為平頂,頂部留有一寸斜邊(稱為「鑽石頭」)
  • 1950年代:由測繪處測量及設置,與普通「地段界石」型態相似
  • 1960年代:國防部界石,多以保留戰爭部界石改裝而成,亦有使用混凝土製界石
  • 1997年後:國防界石,多使用麻石、雲石及混凝土製作

1843-1855年:B.O.(Board of Ordnance)軍需處地段界石

目前在香港,已記錄的早期軍需處界石(B.O.)共有五枚,分別位於:

  • 西灣山的”B.O. No. 4″軍需處界石
  • 聖士提反灣的”B.O. No. 20″軍需處界石
  • 馬己仙峽前陸軍療養院的”B.O. No. 18 / WD4″、”B.O. No. 23 / WD2″、”B.O. No. 24 / WD3″軍需處界石

1855-1964年:W.D.(War Department)戰爭部地段界石

隨著時代變遷,英國軍需處在1855年完成其歷史使命後被解散,其職責由新成立的戰爭部(War Department)接管。值得注意的是,馬己仙峽的陸軍療養院約在1882年建成,這個時間點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線索,表明同時刻有”B.O. / W.D.”的軍部界石應該是在1855年至1882年之間設置的。

戰爭部在香港的影響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(1855年至1964年)。從1930年代開始,香港的軍用地段開始採用”W.D.L.”(War Department Lot)作為編號系統,據現有記錄顯示約有70個這樣的地段。在這段漫長的時期內,軍部界石的設計經歷了顯著的演變:從材質、尺寸到字體樣式都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。大多數軍部界石採用堅固耐用的花崗岩製成,直到二戰後才開始出現混凝土製成的界石。早期的軍部界石具有獨特的設計特徵,頂部呈現優雅的錐形,高度在2至2.5英尺之間。到了1905年之後,界石的設計趨向簡約實用,改為1英尺見方的立方體花崗岩,大多採用平頂設計,頂部特意留有一寸斜邊(這種設計被親切地稱為「鑽石頭」)。這些界石的刻字方式大致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風格。

1841-1964年: A.L. (Admiralty Lot ) 海軍地段界石

IL86於1876年6月24日由殖民地政府轉交海軍,租期為999年。該建築原為海員醫院(Seamen’s Hospital),建於1843年。1873年,因經營困難,英國皇家海軍以售出醫療船HMS Melville的價格購入該醫院,並改名為皇家海軍醫院(Royal Naval Hospital)。醫院位於山丘上,稱為醫院山或Mount Shadwell。該醫院在二戰期間遭受嚴重破壞,其遺址現位於賽馬會花園。該地段於1949年改建為律敦治醫院。

該批海軍界石的設置日期雖不詳,但界石在1911年海軍地界圖中已有記錄。對比附近於1910年設置的AD7及AD8,其刻字格式明顯不同,推測界石應早於1906年,可能追溯至1873年皇家海軍醫院開設時期。這些界石於2021年12月因道路工程需要遷移,現暫存於貨倉內,等待重置安排。

前海軍准將別墅遺址(COMMODORE’S BUNGALOW)為駐港最高級皇家海軍軍官-海軍准將的官邸,位於FARM LOT NO. 63地段。根據土地註冊記錄,該地段於1878年6月24日開始租用,租期75年,至1953年6月23日屆滿,年租金為1元。發現的3枚界石估計約於1878年設置。

位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(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)的前域多利軍營軍火庫,現稱香港賽馬會復修軍火庫。中心內展示的4枚海軍界石屬同一型式,此類海軍界石目前已知共有10枚!

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內共有7枚界石,分別是ADBS 100、ADBS 103、ADBS 104及ADBS 105。ADBS 82、ADBS 101及ADBS 102仍保留在原址。另有一枚ADBS 84從新軍火庫附近遷至香港茶具博物館(旗桿屋)花園前。香港華仁書院現址山腳的皇后大道旁花園內則有ADBS 7及ADBS 8兩枚。

早期海軍界石呈錐形,但錐體斜度較小而不明顯。這些界石通常刻有”FOUL ANCHOR”,這是海軍界石的獨特標記,部分界石更刻有設置年份。從1910年的海軍地圖記錄可見,當時全港約有114枚海軍界石,編號從ADBS1至ADBS114。其中金鐘一帶原有約70枚,現今僅存8枚。海軍界石數量的銳減,令人反思城市發展與文化保護的重要性。

戰後設置的海軍地段界石與早期的有所不同,只刻有「ALXX」以顯示海軍地段編號。對照記錄,這些AL界石應由測繪處負責測量及設置。

1964-1997年:M.O.D.L.(Ministry of Defence Lot)國防部地段界石

1964年是香港軍事管理體系的重要轉折點,英國的三軍(陸軍、皇家海軍及皇家空軍)進行了重大整合,統一組建成「英國國防部」(Ministry of Defence:MOD)。這一變革直接影響了香港的軍用地段管理,所有軍用地段的稱謂都改為「國防地段 M.O.D.L.」。為了配合這一制度性變革,界石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更新。大部分的MODL界石採用了一種經濟實用的改造方式,即在原有的WDL界石上覆蓋一層混凝土,並刻上新的”MODL”標記。目前我們的調查顯示,保存完好的MODL界石數量不多,已知的包括歌連臣角軍人墳場(MODL3)、大澳軍營(MODL101)以及前深水埗軍營(MODL113)。

1997年至今:D.L.(Defence Lot)國防地段界石

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,軍事用地交由駐港解放軍管理。其中14幅共計2,751公頃的軍事用地無償移交給了中央政府,另有25幅總面積達139公頃的非軍事用途土地則交由香港特區政府接管。根據最新修訂的《軍事設施禁令》附表一的規定,目前香港特別行政區境內共設有19個軍事禁區。這些軍事用地現已更名為「國防地段 Defence Lot D.L.」,並設置了新式的「國防地段界石」。這些界石主要採用雲石或混凝土製作,上面清晰地刻有「D.L.」字樣及相應的地段編號,用於標示軍事用地的界限。由於這些國防地段都是現役的軍事設施,根據法律規定被列為「禁區」,因此公眾必須嚴格遵守,不得擅自進入。

軍事界石現況

香港與軍事設施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。自1841年起,分佈於本港各區的軍事界石不僅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歷史變遷,更完整記錄了從英國軍需處至現代國防地段的發展進程,充分展現了香港獨特的戰略價值及防務系統的演進。現今多個深受市民歡迎的公共休憩空間,包括香港公園、九龍公園及京士柏公園等,均為前軍事用地,並保存了極具歷史價值的界石。這些具有百年歷史的界石雖然近在咫尺,卻往往未受應有關注。它們除了作為土地界限的標示,更是香港城市發展歷程的重要見證,為後世留存了珍貴的歷史遺產。

現時的軍事用地邊界仍以「國防地段界石」作為正式標識,這些界石在法律層面具有重要地位。每一個界石的位置均經過專業測量及嚴格定位,以確保軍事設施範圍界定準確,同時為軍事用地的有效管理及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。